1. yh86银河国际




      1. 新闻中心

        NEWS

        新闻中心

        两万亿印证武汉“一定能”

        发布时间:2024.01.29 浏览次数:1122 发布者:管理员

        两万亿印证武汉“一定能”

        武汉经济发展跃上2万亿的新台阶。1月28日 ,武汉市统计局、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发布数据:2023年 ,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1.65亿元 ,比上年增长5.7%。

        这是必将载入武汉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节点。

        2020年3月10日 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汉疫情防控第一线 ,深情寄望:“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,一定能够浴火重生,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!”

        4年来,英雄的城市、英雄的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三个一定能”殷殷嘱托,知重负重 、勇挑大梁,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。

        2万亿背后 ,凝聚着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孜孜探索。扬帆再出发 ,武汉必将书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的壮阔篇章。

        武汉跨越2万亿新能级

        是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有力印证

        阳逻港 。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

        GDP突破2万亿元,是什么概念?

        如果按照一个单独的经济体计算,两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几乎超过了全球70%国家和地区的GDP 。

        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。

        回看武汉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,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坚实的爬坡之路。

        1949年,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为3.28亿元 ,1978年为39.91亿元,1979年到2018年间,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.5%。

  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 ,武汉发展进入快车道 ,经济稳步加速向前 。从2012年至2014年 ,武汉GDP接连突破8000亿元、9000亿元 、1万亿元 ,一步一个脚印、一年一个台阶 ,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,始终稳居全国城市GDP前十位。

        4年来,英雄的武汉牢记嘱托、加压奋进,从无数个细微处发力,换来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。

        从2021年重回主赛道 、跑出加速度 ,到2022年经济总量上升至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七,再到2023年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,武汉一年一个变化 ,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了一条向好的发展曲线。

      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子骏说,武汉不负众望实现2万亿元目标,不仅对武汉来说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,更是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有力印证。

        GDP是经济数据,也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顾露露介绍,国际上对于发达经济体的认定门槛是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 。武汉GDP突破2万亿元,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,接近发达经济体的国际标准。

        “突破2万亿,意味着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,发展动能更加强劲,产业升级、税收、就业和消费都将取得新的突破。”顾露露说 。

        2万亿的背后,凝聚了全市上下加快推动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艰苦努力,蕴含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成果 。

       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,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的跃升 ,将会形成巨大的发展势能,进一步提高武汉在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,有利于把握争取重大生产力布局、打造产业备份基地等重大机遇。

        可以预见的是,跻身“2万亿城市”,无疑也将提升武汉的城市显示度,增强各界在武汉投资发展的信心,更好吸引集聚海内外优质要素资源 。

        新动能源源不断擎起2万亿

        新质生产力正加速锻造

        中国光谷 。长江日报资料图

        城市能级的跃升绝非一蹴而就,而是武汉久久为功 ,坚持创新引领 ,把科教人才、交通区位等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集中体现 。

        过去十余年来,国家先后出台《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》《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》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(2016—2025年)》等重磅政策文件  ,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。

        特别是在最近8年里,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长江上、中 、下游调研,先后在重庆、武汉、南京、南昌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 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。

       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、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,国家战略聚焦叠加,武汉使命重大。

        4年来,武汉牢记“三个一定能”殷殷嘱托,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。在2022年全市GDP总量超过1.88万亿元的基础上,武汉奋力一跃 ,跻身“2万亿城市” 。

        事非经过不知难。武汉跃上2万亿,饱含艰辛,来之不易。

        2023年,武汉牢牢把握科教人才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 ,加快把优势转化为动能,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。

        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的光谷科学岛,眼下正火热建设,这座瞄准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、全国科创金融中心的新城 ,正加快从规划图变为施工图,走向实景图 。

        科技创新 ,是武汉这座“科教大城”发展的最强动力。2023年,武汉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,并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。百余所科研院所、92所高校、15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、34家全国(国家)重点实验室、500多个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……富集的科教人才资源,是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任的坚实底座 。

      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武汉 ,正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,构建“965”现代化产业体系。2023年 ,武汉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2家,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.1% ,入选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前十位,新质生产力正加速锻造 。

        再看枢纽 ,武汉正努力讲好新时代“货到汉口活”的故事。

        集装箱整齐有序排列,林立的门机拔地而起,各色船只鸣笛起航,自长江驶向多个国家和地区 ,这是武汉港常见的繁忙场景。数据显示 ,2023年,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279万标箱,位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。

        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,武汉的步伐越迈越快 。2023年7月,武汉—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。加之此前获批的港口型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,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三个以上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。

        “武汉的2万亿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支撑下实现的 ,成绩来之不易 。这体现了武汉一步一个脚印,攻坚克难,彰显出武汉不仅大胆创新,更有广阔的前瞻视野 。”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 。

        城市赋能生活

        2万亿里有活力更有温度

        2023年9月29日梅林公园正式开园。长江日报资料图

        GDP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 ,数字背后蕴藏的综合实力更值得被关注。

        武汉的2万亿,成色到底如何 ?

        翻开2023年武汉“成绩单” ,一连串鲜活的数字 ,为过去一年的发展写下生动注脚,彰显着活力与温度。

        2023年,“特种兵式旅游”火爆出圈 ,黄鹤楼 、户部巷 、江汉关等一批武汉知名景点、热门商圈人流如织,南来北往的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游记攻略、美食地图 ,毫不吝啬对武汉的喜爱 。

        武汉坚持扩内需 、稳增长 ,出台扩大消费系列政策 ,全年举办2300余场促消费活动,城市活力四射。

        数据显示,2023年武汉接待游客3.33亿人次 ,增长62.4%,持续位列中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。旅游市场的火热,也拉动了消费的强劲增长 :武汉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1.9亿元 ,同比增长8.6%。

       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:“2023年,是武汉迎难而上、顽强拼搏的关键一年。我们扎实做好促消费、稳外贸、抓招商、惠民生各项工作,全市商务经济运行回升向好、进中提质。”

        活力爆棚的武汉 ,不仅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,也是企业家、创业者集聚的发展宝地。

        武汉经营主体超过206万户 ,较2022年底净增27.5万户。民营企业的蓬勃生长,为经济增长积累了更大底气 。

        这离不开武汉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。这一年,武汉推出134项“一件事办一次”主题事项 ,完成28个行业领域“一业一证”改革 ,连续两年进入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前十。

        武汉以控制成本为核心,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企业家用真金白银的投资投出认同票。

       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 。以人民为中心,坚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为了人民,2万亿让武汉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。

        民生支出占比78.8%、69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、城镇新增就业29.26万人 、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540公里、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6个、新改建各类公园108个……从就业、求学、看病 ,到住房  、出行、游玩 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,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。

        市民推窗见景、开门见绿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,城市更新加速推进——这些,都是武汉在展现经济活力、实现能级跃升的同时,释放出的城市温度。

        激发新能量

        新起点上再出发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“重”

        41辆氢能公交车在武汉经开区示范运营。

        迈入“2万亿城市” ,武汉必然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挑更大担子、作更多贡献。

      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,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%。这意味着 ,武汉今年要贡献1200亿元左右的经济增量,绝不可谓轻松 。

        2万亿后,武汉该怎么干 ?

        武汉明确提出,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,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,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        加快“三个优势转化”,重塑新时代武汉之“重” ,成为这座“中部重镇”的历史新命题。

      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、第一竞争力。我们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“先手棋” ,打好科创中心建设“主动仗”,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、赢得优势 。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 ,“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”被列在第一项 。

        持续的低温天气,抵挡不了工程建设现场的“热火朝天”。1月25日,全市22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,其中就包括“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工程”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项目,也包括一批突破性发展的高端产业项目 。这些项目,传递出武汉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,以“闯关”的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。

        日前,武汉发布《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》,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内陆地区新节点、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、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 、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、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五大具体目标,列出53项具体任务清单,加速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 。

        近年来,中欧班列成为武汉重要的开放载体和平台 。数据显示 ,中欧班列(武汉)国际运输线路已达52条,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、115座城市。

        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,规划建设5个枢纽经济示范区 ,培育10个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,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……聚焦提升枢纽链接功能,今年武汉提出一系列目标举措,加速迈向新时代“九州通衢”。

       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,是全国重要的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,每年可生产5000套氢燃料电池 ;动力电池回收、资源再利用 、材料再制造……武汉格林美城市矿山低碳产业园内已形成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。

        这些 ,是武汉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 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 。

        前不久,武汉发布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提升攻坚三年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,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武汉,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,武汉吹响了冲锋号。

        科教人才、交通区位、生态资源 ,始终是武汉最为殷实的家底。加快推动“三个优势转化”,是新形势下武汉乘势而上的战略支点 ,也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。

        “一定能创造新时代更辉煌的业绩!”

        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! 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 ,武汉人民只争朝夕,不负时代 !

         

        来源 :长江日报




        1. XML地图